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(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),咨询电话:0311-80761606

韶山干部培训:从敬老院木凳看人民至上的实践密码

作者:小编 2025-08-09 阅读量:

52605824.jpg

在韶山干部学院的沉浸式课堂里,一张斑驳的木凳总是引人驻足——这是1959年毛泽东在韶山敬老院座谈时,五保户毛顺清老人坐过的原物。凳面上隐约可见"人民"二字的刻痕,与旁边电子屏滚动的"民生大数据"形成奇妙对话。这种具象化的展陈,正是韶山红色教育创新课程《从"棉衣之问"到现代治理》的核心教具,揭示着韶山精神最本质的特征:用微观细节丈量人民冷暖的执政智慧。

湖南省档案馆《毛泽东在湖南》第287页记载的那个下午,远比想象中更具突破性:1959年6月26日,毛泽东在敬老院突然要求查看五保户的粮袋和衣柜。当发现毛顺清的棉衣内絮竟是芦花时(韶山民政档案1959-47号),他当场脱下自己的毛衣相赠。这个鲜被提及的细节,被韶山干部学院转化为"民生体验课"。

更富现代意义的是对调研方法的解构。毛泽东当年特意选择在厨房而非会客室座谈(《敬老院工作日志》记载"借灶台灯光看粮袋"),这种"场景化调研"理念被韶山干部学院升华为《穿透式治理》课程。一位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学员感叹:"原来真正的痛点,都藏在报表的盲区里。"

鲜为人知的是,这场座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"民生指标化体系"。在韶山红色教育展馆里,1960年版《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》上那些手写批注清晰可见:"棉衣厚度不得少于三指""每月荤油不低于半斤"。这种将温情量化为制度的智慧,正通过"民生微观测算"工作坊延续——学员们学习将"获得感"转化为可量化的评估模型,如同当年把"够不够穿"变为具体的棉花配给量。

在数字化展厅,两代"民生温度计"形成强烈对比:一侧是1959年手工绘制的《敬老院需求图谱》,一侧是实时连接的智慧民政大数据平台。韶山干部学院教师在此总会强调:"从芦花絮到羽绒服,物资在变,但'把群众冷暖穿在身上'的初心从未改变。"当学员们在VR设备中"回到"那个飘着炊烟的厨房,亲手触碰虚拟还原的芦花棉衣时,数据治理便有了人性的温度。

夜幕降临时,在毛泽东当年座谈的银杏树下,电子屏对比显示着1959年的五保标准和当代社会救助数据。讨论焦点始终围绕一个命题:如何让"够不够"的朴素之问,转化为精准的政策语言?韶山干部学院独创的"民生承诺仪式",要求学员用当年的方言复述"吃穿医住"四字诀——这既是向历史致敬,更是对现实的鞭策。

作者:李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