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的韶山冲,弥漫着丹桂的余香与历史的厚重。市统计局一行党员干部踏上这片革命圣地,他们的步伐不像游客般轻快,却带着一种沉静的期待。这里是毛泽东同志诞生和成长的地方,每一寸土地都仿佛浸润着信仰的力量。此次赴韶山干部培训基地学习,对他们而言,不仅是一次党性教育,更是一次对统计工作“求真务实”初心的溯源之旅。
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晒谷坪前,讲解员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。据《毛泽东年谱》记载,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,曾在这片晒谷坪上召开过“雪耻会”群众大会。当时他特意让乡亲们带来算盘和账本,一笔一笔核算地主剥削的数据,用最直观的数字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。这个细节让统计干部们屏息凝神——原来革命先驱早在那个年代就懂得用数据作为斗争的武器。有人下意识地摸了摸手中的笔记本,仿佛触摸到了职业信仰的源头。
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别具匠心。在专题教学环节,讲师没有照本宣科,而是引导大家思考“实事求是”思想路线与统计工作的内在联系。“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,这不仅是技术规范,更是政治要求。”一位学员在课后沉思道,“就像当年毛泽东同志在韶山用事实和数据发动群众,今天的统计人更要让每一个数据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。”
最打动人的是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现场教学。当看到毛泽东1966年最后一次回韶山时居住在地下防空洞改建的“一号楼”里,睡着一张木板床,用着简陋的办公桌,许多人的眼眶湿润了。这种极致的简朴与他对人民的深厚情怀形成强烈对比。一位年轻干部站在展柜前久久不愿离去,他说:“看着这些实物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‘为人民服务’。我们每天处理的不仅是冷冰冰的数字,更是亿万百姓的冷暖得失。”
在体验式教学“重走调查路”环节,学员们沿着毛泽东当年开展农运调查的山路前行。山路崎岖,但没有人抱怨。一位从事农业统计的干部感慨道:“比起革命先驱背着干粮走村串户,我们现在的调研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。这更提醒我们要沉下身子,确保源头数据的真实准确。”
离别韶山时,夕阳为毛泽东铜像广场镀上金辉。学员们自发列队鞠躬致敬,眼神中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。这次韶山干部培训基地的学习,如同一次精神的淬火,让统计干部们重新认识了手中数据的分量——它们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,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载体。
作者:李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