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韶山冲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雾霭中,毛泽东同志故居前的荷塘泛着微光,仿佛还在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。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踏着晨露走进这片圣地,他们此行不是为了简单的瞻仰,而是要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完成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。
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专题课堂上,一个独特的历史细节引起了学员们的深思。据《毛泽东年谱》记载,1959年6月,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。在父母墓前,他献上一束松枝,深深地三鞠躬,轻声说道:"前人辛苦,后人幸福。"随后,他在故居里静静地坐了很久,目光扫过每一个熟悉的角落。这个细节让学员们感受到伟人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,理解了革命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,而是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大爱。
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教学方式独具匠心。在"油灯下的思考"体验环节,学员们围坐在复刻的旧式油灯前,聆听讲师讲述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创办农民夜校的故事。当时的毛泽东用最朴实的语言向农民讲解革命道理,常常备课至深夜。一位学员在微弱的灯光下感慨道:"这盏油灯不仅照亮了当年的韶山冲,更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。今天,它也在照亮我们的初心。"
最令人动容的是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现场教学。当学员们看到毛泽东晚年回乡时居住的简朴房间和使用过的旧物时,不少人眼眶湿润。一位年轻学员凝视着展柜中打着补丁的睡衣,低声说道:"这就是人民领袖的生活作风,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艰苦奋斗?"
在"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"实践课上,学员们带着问题走访韶山冲的农家,与当地百姓促膝长谈。这个课程的灵感来源于毛泽东1927年历时32天、步行700多公里完成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。一位从事调研工作的学员深有感触地说:"真正的智慧来自人民,只有俯下身子倾听民声,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。"
如今,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已经成为新时代干部教育的重要阵地。它用历史启迪现实,用传统照亮未来,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这里找到精神的坐标和前行的力量。这种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,而是双向的互动;不是被动的接受,而是主动的探索——这正是韶山红色教育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。
韶山精神就像故居前的那方荷塘,映照出每个来访者的初心与本心。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,只需要用真诚的行动去践行。而这,正是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——让历史告诉现在,让现在启迪未来。
作者:李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