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林业水利局组织干部职工赴韶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专题学习活动,通过沉浸式教育体验,进一步强化党性修养,激发干事创业热情。此次培训以“传承红色基因、筑牢信仰之基”为主题,结合行业特点,将水利精神与革命传统深度融合,为推进新时代林业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。
清晨的韶山冲薄雾缭绕,参训队伍沿着青石板路走向毛泽东同志故居。空气中弥漫着樟树的清香,远处稻田泛起微澜,仿佛仍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波澜壮阔。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,有人不自觉放轻脚步,有人凝视着土墙上的蓑衣斗笠陷入沉思——那些少年毛泽东用过的农具,此刻不再是冰冷的展品,而是连接时空的情感载体。一种跨越百年的共鸣在胸腔悄然涌动,仿佛能听见当年青年走出乡关时铿锵的脚步声。
在毛泽东广场举行的敬献花篮仪式将教育活动推向高潮。干部职工们身着正装,佩戴党徽,在《献花曲》中缓步前行。当手指触及花篮缎带的瞬间,许多人不自觉地挺直脊背,指尖微微发颤。这不是简单的仪式动作,而是一次与初心的对话。阳光穿过松柏间隙,在汉白玉雕像上镀满金辉,有人悄悄拭过眼角,那些教科书里的历史章节忽然变得鲜活而滚烫。
专题教学中,一段珍贵史料引发深刻共鸣。1937年延安时期,毛泽东在会见英国记者贝特兰时曾动情回忆:“韶山冲有个茅草坡,我小时候放牛常在那里睡觉,醒来就看到中国的天空。”这句被收录于《毛泽东年谱》的朴实话语,让学员们感受到革命者与国家命运的血脉相连。窗外蝉鸣阵阵,教室内笔记声沙沙作响,有人不自觉地摩挲着手中的党性分析材料,仿佛触摸到革命前辈在青草地上做的那个关于中国未来的梦。
在韶山干部培训课程设置中,特别安排了“水利建设与为民服务”专题研讨。学员们结合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考察水利时“一定要把韶山的水利办好”的嘱托,展开激烈思想碰撞。当谈到当前防汛抗旱、生态补水等具体工作时,不少人眼中泛起光亮,原来红色基因与水利事业早有深刻渊源。那种发现历史与现实联结的顿悟感,让讨论氛围愈发炽热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折射出思想的火花。
结业仪式上,夕阳为滴水洞披上霞光。学员们站在当年毛泽东游泳的水库边,看粼粼波光映照着苍翠松林。有人闭目感受山风拂面,仿佛听见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的吟诵在山水间回荡。这种精神洗礼不是短暂的激情,而是如湘江水般绵长的力量滋养——当未来在防汛一线彻夜值守时,在荒山造林现场奔波时,这段韶山记忆必将成为攻坚克难的精神源泉。
作者:李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