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湖南湘潭的青山翠谷间,韶山如同一颗璀璨的红星,闪耀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。这里不仅是毛泽东主席的故乡,更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。如今,韶山干部培训学院将这片热土的红色基因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,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学员都能触摸到最真实的革命情怀。
1966年6月,毛泽东最后一次回到韶山,在滴水洞居住了11天。据中央文献出版社《毛泽东年谱》记载,这期间他谢绝了地方政府的接待安排,坚持自己支付伙食费,每日饮食简单至极,仅有辣椒、苦瓜等家常小菜。在滴水洞的一号楼,他批阅文件、思考国是,墙上悬挂的全国地图被他用红蓝铅笔标注得密密麻麻。这一历史细节,如今成为韶山红色教育中最打动人心的教学案例,生动诠释了领袖严于律己、心系天下的崇高品格。
漫步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,一件件实物诉说着不凡的故事。馆内陈列的1925年毛泽东创办的韶山农民夜校课表显示,课程设置完全贴合农民需求,既有识字算数,也有革命道理。这种"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"的工作方法,正是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现场教学的重点内容。学员们通过复原的夜校课堂,体验当年毛泽东如何用最朴实的语言传播革命火种,这种参与式学习让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。
韶山特别支部旧址前的入党誓词墙,记录着1925年6月毛泽东亲手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名单。据《中国共产党韶山历史》记载,这些党员在宣誓后立即投入组织农民运动,短短数月就建立起20多个秘密农会。这种"知行合一"的革命实践,对今天的党员干部尤具启示意义。在韶山红色教育的专题研讨中,学员们常常围绕"入党为什么、当官做什么"展开深入讨论,从历史中寻找答案。
铜像广场上的毛泽东塑像,以"挥手"的姿态面向东方。这个设计源于1960年毛泽东接见韶山乡亲时的真实场景。当时他叮嘱地方干部:"要实事求是,关心群众生活。"这句朴实的话语,如今镌刻在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的教学楼前,成为每一期学员的必修课。在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等专题培训中,教员们特别强调:真正的红色基因,就体现在这种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中。
在韶山宾馆的档案室里,保存着一份特殊的菜单——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坚持支付的伙食清单。上面清楚地记录着:"红烧肉一份,辣椒炒肉一份,米饭三碗,合计人民币贰元肆角。"这种公私分明的作风,与当下某些"舌尖上的浪费"形成鲜明对比。韶山红色教育通过"一顿饭的启示"情景教学,引导学员思考新时代如何传承艰苦奋斗精神。
韶峰之巅的日出,每天都会迎来新的曙光。正如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的结业仪式上常说的那样:来韶山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当学员们带着"为有牺牲多壮志"的豪情回到工作岗位时,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精神密码,已然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力量源泉。
作者:李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