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(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),咨询电话:0311-80761606

从"三个陶盆"看公仆本色:韶山干部培训中的廉政启示

作者:小编 2025-07-05 阅读量:

韶山红色教育基地

在湘中大地绵延起伏的丘陵间,韶山如同一颗闪耀的红星,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壮阔历程。作为毛泽东同志的故乡,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印记。如今,韶山干部培训将这片红色热土转化为生动的教育课堂,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触摸到最真实的革命传统。

1960年,面对湖南省政府关于修缮故居的请示,毛泽东在批示中写道:"故居保持原状即可,漏雨处放盆接水,不得动用公款修缮。如确需维护,须由我本人支付费用。"这段文字收录于《毛泽东文稿》第8册(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),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。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中,这个细节常常引发学员深思:三个陶盆接住的不仅是雨水,更是一位领袖严于律己、公私分明的崇高品格。如今,这些陶盆陈列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,成为党性教育最生动的教材。

漫步在毛泽东少年时期劳作的稻田边,韶山干部培训的老师会讲述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。据《韶山志》记载,1910年,17岁的毛泽东在离家求学前,特意将自家田地分给贫苦乡亲耕种。这种心系百姓的情怀,在他后来提出的"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"根本宗旨中得到升华。在专题研讨中,学员们常常围绕"新时代如何践行群众路线"展开热烈讨论,从历史中寻找答案。

韶山特别支部旧址内,保存着1925年毛泽东亲手拟定的党员发展标准。标准中特别强调:"要有牺牲精神,要能为农民说话。"这种鲜明的政治要求,对今天的党员干部仍具有重要启示。韶山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情景再现教学,让学员亲身体验当年革命者面临的考验与抉择,这种沉浸式教育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感染力。

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展柜里,陈列着一份特殊的账本——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的生活开支明细。上面清楚地记录着他坚持自费支付的每一笔款项,从伙食费到洗衣费,事无巨细。这种公私分明的作风,与当下某些不正之风形成鲜明对比。韶山干部培训的廉政课堂上,教员们特别强调:真正的廉洁,就体现在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。

铜像广场上的毛泽东塑像,以"挥手"的姿态面向东方。这个设计源于1966年毛泽东最后一次回韶山时的真实场景。当时他特别叮嘱地方干部:"办事要讲实际效果,不要搞形式主义。"这句朴实的话语,如今镌刻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教学楼前,提醒着每一位学员:形式主义是党的事业的大敌,实干才是最好的担当。

在乡村振兴专题教学中,学员们会走进毛泽东考察过的农民家庭。据《毛泽东在湖南》记载,1959年他特意选择住在条件简陋的农户家中,睡木板床、用煤油灯。这种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,对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启示。韶山干部培训通过"同吃同住同劳动"的实践教学,让干部们真正了解农村实际,培养真挚的为民情怀。

夜幕降临时,韶山冲的灯光渐次亮起。在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"夜话初心"座谈会上,学员们常常分享这样的感悟:来韶山不是简单的参观学习,而是一次精神的洗礼。当大家带着"为有牺牲多壮志"的豪情回到工作岗位时,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精神密码,已然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力量源泉。通过党性教育的淬炼,韶山精神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
作者:李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