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湘潭韶山冲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厨房墙角,至今保留着一个特殊的“账本”——1949年10月,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回韶山探亲时,坚持向乡亲们支付了6元3角钱的伙食费,并详细记录在册。这个被韶山纪念馆收藏的原始凭证(据《毛泽东遗物事典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),折射出共产党人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的纪律传统。今天,韶山干部学院将这一历史细节融入廉政教育课程,让学员从“一顿饭的账本”中领悟:作风建设从来不是抽象概念,而是体现在柴米油盐的细节里。
韶山红色教育的独特价值,在于用具象化的历史场景破解作风建设难题。1959年毛泽东回乡调研时,发现地方干部为接待他准备了红烧肉,当即要求撤下并严肃指出:“现在群众还吃不饱饭,我们怎么能搞特殊?”这一场景被还原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中,配合湖南省档案馆藏的当年伙食标准文件对比,形成强烈震撼。这种“历史对照法”让学员直观看到:中央八项规定中“厉行勤俭节约”的要求,与革命先辈的作风实践一脉相承。
韶山的红色资源中,藏着作风建设的方法论智慧。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,曾独创“雪耻会”组织章程,其中第7条明确规定:“会内开支须经三人联签,每月张榜公布”。这份现存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珍贵文献,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“制度防腐”的探索。韶山干部学院将其转化为案例教学,引导学员思考:如何像制定“雪耻会”规章那样,把八项规定细化为可操作的制度流程?这种从历史制度到现代治理的思维迁移,让纪律教育有了更深的纵深感。
在滴水洞景区的一方砚台前,常引发学员的驻足沉思。1966年毛泽东最后一次回韶山时,在此批阅文件32天,用掉的墨汁瓶至今陈列。令人触动的是,工作人员回忆他“写废的纸张都要翻面再用”。这种极致节俭,与当前韶山红色教育强调的“过紧日子”要求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。学院开发的“一张纸的哲学”情景课,通过对比当代办公浪费现象,促使干部重新审视“形式主义”背后的资源消耗问题。
作风建设的历史智慧,往往藏在当事人的生活选择中。毛泽东1959年回乡时乘坐的吉普车,因山路颠簸导致油箱漏油,他却坚持“能修就不换新”,这个维修记录现存于韶山管理局档案室。党性教育专家据此开发出“成本意识”工作坊:让学员计算公车维修与更换的经济账、政治账,进而理解八项规定中“严控公务支出”的现实必要性。这种算账式教学,比简单强调纪律更易入脑入心。
韶山的松柏之所以常青,因其根系深扎岩石缝隙。同样,韶山干部学院的培训效果,源于对历史细节的深度开掘。在“毛泽东小道”体验教学中,学员会收到一份特殊任务单:沿着少年毛泽东每日往返私塾的8里山路,寻找沿途3处记载群众反映干部作风问题的石刻。这些清末民初的民间刻字(见《韶山志》1993年版),如“税吏如虎”“谷仓多鼠”等,揭示了脱离群众的千古之戒。这种“行走的课堂”让学员切身感受:作风问题从来是政权兴衰的晴雨表。
新时代落实八项规定精神,需要韶山精神的创新表达。学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1927年毛泽东考察韶山农运的场景,当学员“穿越”到当年农民家中,听到“毛委员吃红薯连皮都不剥”的对话时,对“舌尖上的腐败”会产生更深刻的厌恶。这种科技赋能的历史共情,正是韶山红色教育保持活力的秘诀——它让纪律要求从文件条款,变成了可感知的情感记忆。
作者:李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