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(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),咨询电话:0311-80761606

从"不修故居"到"过紧日子":韶山红色教育的现实穿透力

作者:小编 2025-07-15 阅读量:

52605733.jpg

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档案柜里,珍藏着一份1960年的特殊批示。面对湖南省委关于修缮故居的请示,毛泽东用铅笔写下:"房子漏雨就接个盆,不要花公家钱维修"(中央办公厅档案MZD19600314-02号)。这份不足20字的批示,如今成为韶山干部学院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的鲜活教材。透过这份泛黄的文件,学员们触摸到一个政党从筚路蓝缕到执政兴国的精神密码——韶山红色培训的价值,正在于解开这个密码。

韶山精神的独特魅力,在于它总能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最深刻的道理。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,特意来到父母坟前,没有举行任何仪式,只是亲手采摘一束松枝献上。这个细节被随行摄影师侯波记录,照片现存韶山毛泽东图书馆。韶山红色培训课程中,这张照片常与当下某些干部大操大办婚丧喜庆的案例并置,让学员在静默中完成一次心灵的叩问:什么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家国情怀?

在滴水洞一号楼的陈列柜里,保存着1966年毛泽东回韶山时的工作日志。令人震撼的是,这位领袖在7天时间里批阅了122份文件,却只接受了3次、总计不到2小时的汇报。韶山干部学院从中提炼出"高效务实"的教学模块:通过还原毛泽东当年"白天调研、夜间批文"的工作节奏,让学员体验什么是真正的"短实新"文风会风。这种沉浸式教学,正是韶山红色培训区别于普通党课的关键所在。

韶山精神的当代价值,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。1925年毛泽东创办的韶山农民夜校旧址,如今变身"乡村振兴讲堂"。墙上仍清晰保留着当年毛泽东手书的办学宗旨:"教农民认识自己的权利"。韶山红色培训创新性地将这段历史与当前惠民政策解读相结合,开发出"政策翻译官"实训课程,培养干部用群众语言解读中央精神的能力。这种跨越百年的教育接力,诠释了红色基因传承的本质——不是简单的复制,而是创造性的转化。

在毛泽东少年时劳作的稻田旁,韶山干部学院设置了一堂特殊的"劳动党课"。学员们踩着淤泥插秧时,辅导员会讲述1907年13岁的毛泽东因父亲反对读书,不得不白天干活、晚上点桐油灯自学的故事。这种体力劳动与精神洗礼的结合,让学员深刻体会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中"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"的实践根基。

韶山精神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静默革命。在数字化展馆里,VR技术让学员"走进"1927年毛泽东考察农运的场景:当虚拟影像中的老农诉说"土豪劣绅的小秤大斗"时,现代衡器检测技术随即在屏幕上分析剥削数据。这种历史与现实的技术对话,正是韶山红色培训保持年轻态的秘诀。它证明:红色教育不仅要讲清楚"我们从哪里来",更要回答"我们该怎么做"。

站在毛泽东铜像广场的"公"字型地砖上,远眺韶峰叠翠,一种穿越时空的感悟油然而生。从"接个盆"的批示到中央八项规定,从农民夜校的油灯到乡村振兴的讲堂,韶山精神始终保持着它的核心特质——把崇高的理想转化为具体的行动,把抽象的价值落实为细微的选择。这或许就是韶山干部学院每年吸引数万学员前来寻根的深层原因:在这里,他们找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声,更是前行的力量。

作者:李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