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韶山冲笼罩在薄雾之中,参天古树掩映下的青瓦泥墙显得格外宁静。一群身着素色衬衫的学员悄然走入这片山坳,他们的脚步轻缓而庄重,仿佛生怕惊扰了历史的沉思。这里是韶山干部学院的培训基地,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启蒙的重要源头。
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的讲习所旧址前,培训教员没有直接讲述宏大的历史叙事,而是从一件具体的文物开始——一盏仿制的煤油灯。学员们围拢过来,听着教员讲述1925年的那个春天:根据《毛泽东年谱》记载,毛泽东回到韶山后创办了农民夜校,就是在这盏油灯的微弱光芒下,他教乡亲们识字、学珠算,同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。这个细节让学员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深夜中那簇跳动的火光,如何照亮了农民求知的脸庞。
此次韶山红色教育培训独创了"启蒙之路"体验课程。学员们沿着当年农民夜校学员走过的田埂小路,来到复原的夜校教室。粗糙的木桌、手写的识字卡片、斑驳的黑板,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场景。在这里,每位学员都要体验一堂特殊的"识字课",但不是学习普通的汉字,而是解读那些曾经唤醒民众的"革命字词"。
培训课程特别设计了"思想传播的方法论"专题研讨。教员通过大量第一手史料,详细分析了毛泽东当年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:如何从"手"、"脚"、"田"这些最贴近农民生活的字词教起,如何将"剥削"、"阶级"这些马克思主义概念转化为农民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。这种将高深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传播智慧,让学员们深刻认识到理论大众化的关键所在。
在现场教学环节,学员们参观了毛氏宗祠。这里不仅是毛泽东开展农民运动的场所,更是一个思想交锋的现场。教员讲述了一个细节:当时毛泽东用最朴实的比喻解释革命道理,比如用"塔"的形象来说明阶级压迫——最底层的农民承受着最大的重量。这种形象化的讲解方式,让不识字的农民也能迅速理解社会结构的本质。
晚间的小组讨论会上,学员们围绕"新时代的群众工作方法"展开热烈交流。有人谈到当前理论宣传中存在的距离感,有人反思政策解读是否足够贴近民生。大家从毛泽东当年在韶山的实践中获得启发:真正的群众工作,需要将心比心的理解,需要创造性的转化,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。
通过此次党性教育培训,学员们对"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"有了更深切的体会。他们认识到,理论的活力源于实践,真理的力量在于掌握群众。当年在韶山点燃的星星之火,之所以可以形成燎原之势,正是因为找到了理论与群众相结合的正确方法。
作者:李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