韶山,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,早已超越地理意义上的存在,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如今,它通过系统化、多元化的教育体系,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学习者提供了一场深度对话历史的契机。韶山干部培训并非简单的历史重温,而是一场融合了思考、体验与反思的精神之旅,旨在探寻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与时代价值。
在韶山冲上屋场,毛泽东同志故居静静诉说着过往。除了广为传颂的故事,这里还承载着更多革命家庭的悲欢离合。毛泽东的小弟毛泽覃就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。根据《韶山志》及《毛泽覃传》记载,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,年仅20岁的毛泽覃担任了他的秘密交通员,负责在长沙与韶山之间传递信息。一次,为躲避盘查,他将重要文件藏在竹筒中,佯装上山砍柴的农民,徒步几十里山路及时送达,为农民运动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这个细节不仅展现了革命者的机智勇敢,更折射出一个革命家庭中多位成员前赴后继、共同奋斗的壮阔图景。
基于这样深厚的历史资源,韶山红色教育基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。这里的培训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,将学习空间延伸到历史现场、田间地头与村民家中,通过沉浸式、互动式的教学方式,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,让理论变得生动鲜活。
韶山干部培训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强调“以问促学”的启发性。在专题教学中,讲师不会简单给出结论,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,引导学员思考:为什么农民运动首先在湖南蓬勃发展?早期革命者面临怎样的现实困境?他们如何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?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诘问促使学员摆脱被动接受,进入主动探究的状态。
现场教学环节尤其注重历史情境的还原。在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的线路上,学员们不仅听取讲解,还通过角色扮演、情景模拟等方式,亲身体验早期革命者开展社会调查的艰辛与智慧。这种“穿越时空”的体验,使学员对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”的著名论断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。
培训课程还特别关注历史与当代的对话。学员们通过研讨韶山党支部的创建历程,思考新时代基层党建的创新路径;通过分析毛泽东的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,学习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;通过走访韶山新农村建设示范点,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模式。这种古今映照的视角,使红色教育摆脱了陈旧感,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韶山的培训注重情感教育与理性思考的平衡。在毛泽覃烈士纪念碑前,学员们聆听革命家庭的故事,感受理想信仰的力量;在研讨室里,大家冷静分析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,探讨革命经验的当代转化。这种既动情又析理的教学设计,避免了单纯的情感渲染,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教育效果。
夜幕降临后,学员们常常参与“星空下的讨论”,在宽松自然的氛围中分享学习心得。没有标准的发言稿,没有固定的套路,每个人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生活经历出发,谈历史感悟、话现实思考。这种自由交流往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,让同样的历史呈现出多元的理解维度。
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实践表明,有效的干部培训应该是一座桥梁,连接历史与现实、理论与实践、情感与理性。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,而是培养追问的习惯;不强调统一的结论,而是尊重多样的思考。正如当年毛泽覃穿梭在山间小道传递革命火种,今天的培训也在传递着一种精神的力量和思考的勇气。
走出韶山,学员们带走的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,更是一种观照现实的新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。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提醒我们,伟大的变革往往始于微末,崇高的理想始终扎根现实。韶山干部培训的价值,正在于它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这场精神洗礼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初心与使命,从而更有信心和力量面对未来的挑战。
作者:李老师